官方微信公众账号

您现在的位置:专栏 > 正文

张世良:漫话台湾国学教育
2015-01-03 21:02:12      来源:新国学新儒家       分享:

■嘉宾:

张世良 台湾孔子研究院院长、海峡两岸合作发展基金会董事长

□主持:

曾繁田 儒风大家记者

 

□:台湾的国学教育较为先进,国学教育水准与教育思潮是怎样关联的?

 

张世良:教育之设计牵涉教育理念、社会需求、政经条件等等因素,台湾的国学教育实难以用“先进”来形容,而是在于起步早、不中断,在教育史上有清楚的脉络可循。 1949年两岸分治,大陆诸多顶尖学者迁移来台,使台湾成为国学研究的重镇。当然,选择留在大陆的优秀学者亦大有人在。关键在于,日后两岸政治环境的差异,累积造成学术史的歧异。

 

台湾早年极欲证明是中华文化传承的核心,透过政府的力量推动学术研究,文、史、哲相关科系的研究走向,无不强调传承与接续。在各级教育中,强调“中华传统文化”,以对抗大陆。60年代,大陆进行“文化大革命”全面否定传统文化。台湾就推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不只限于学校教育,更扩及传播媒体、民间社团。当时的国学教育附带着浓厚的“政治思想”、“民族意识”色彩。80年代,台湾在政治上改革开放,社会亦重新检视国学教育,逐渐将政治动机除去,回归国学的原貌、教育的立场。

 

□:台湾面向中小学生的国学教育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张世良:从学术角度来看,不管称“国学”或“汉学”,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妨采用国学最广泛的定义,即传统的学问、思想、价值。严格说来,台湾目前的中小学教育,无论教学科目、教育目的,并不以“国学教育”称之。

 

小学教育与国学相关者,在于“人格教育”与“德行教育”。中学与国学相关者,除了延续“人格教育”与“德行教育”之外,还有国文领域、社会领域等科目。国学文本的阅读,节录部分于文言课文中。历史部分则有中国学术史,实际上即为国学史。

 

明显地可以看到,国学内涵分割在不同分科目当中,因此80年代才有了《中华文化基本教材》,编辑、节录国学经典文本,以利教学。目前,中学课本采取一纲多本,即共同的纲目,不同的课本。

 

□:在中小学开展国学教育,其深度与广度怎样确定?

 

张世良:小学阶段的孩子们,若贸然授予文言文课程,难免流于填鸭式教育。所以,小学国学教育的开展不侧重于知识,而在于“德行教育”及“生活教育”。儒家重视的“礼”、“义”、“仁”,成为小学课堂的潜在课程,有助于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养成儒家的君子人格。

 

在教学策略上,为人师者须建构理想人格的楷模,身教示范,带出良善的学习氛围。中学阶段,阅读理解能力提升,则以儒家经典之核心,如《论语》、《孟子》等,或由承载儒家精神之文本,如《陈情表》、《出师表》等,向学生揭示国学之浩瀚广博。

 

□:台湾中小学生对国学教育的感受是怎样的?

 

张世良: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儒家经典、儒家精神,对中国学子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儒家思想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个人出发,拓展开去。再加上科举取士推波助澜,可以说中国传统社会是儒家的社会,中国士人心灵是儒家的心灵。

 

在这样以儒家为上的社会氛围中,国学教育不是僵化的,而是满载着先贤为人处世智慧的生活哲学。台湾中小学生在潜在课程、核心课程中,自然而然地学习国学,因此对国学教育的接受度颇高。

 

□:台湾的公民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国学教育在其中分担哪些责任?

张世良:公民素质教育,是要教育出能面对且适应现代社会的人。台湾教育主管单位为了培养这样的现代公民,以五大素养为公民教育重点,包括伦理素养、民主素养、科学素养、媒体素养、美学素养等。以高等教育为例,通过通识教育及专业教育相融合,培养具备公共性、自主性、多样性精神的现代公民。五大素养中,国学教育在 “伦理素养”中分担重要责任,儒家重视的伦常观,亲子、夫妇、兄弟、朋友,儒家经典已为我们树立良好典范。

□:台湾民间的国学教育机构主要有哪些?这些机构的国学教育水准如何?

 

张世良:台湾的民间儒学教育机构,界定比较困难。诸多社团虽无儒学之名,活动内容却为广义儒学思想、价值的推广,推动的方式、对象也各有不同。社团在国学教育的影响力见仁见智,因为取向不同,在此不便直名比较。民间团体百花齐放,但是水准也参差不齐。这些团体常带有一定程度的宗教色彩,因为较能募集资金与人力,团体的凝聚力也较强。台湾没受到文革冲击,这方面应该说比较生活化。在日据时期台湾受异族统治,儒家的推广转向大众,此一趋势延续至今。

 

□:台湾孔子研究院在国学教育领域做过哪些工作?成效如何?

 

张世良:台湾孔子研究院于2000年11月15日正式成立,延聘大专院校学有专精的教授10余名,整合研究资源,建立起儒学研究的沟通平台。台湾孔子研究院积极推动儒学研究,并与两岸、美国的学术单位密切交流。2011年与大叶大学合办“两岸儒学学术论坛“,2013年与青岛科技大学合办“第二届两岸儒学学术论坛 “,都受到了广泛关注和热情支持。

 

除学术研究外,向下扎根更是台湾孔子研究院的发展重点。与台湾各地的读经会积极合作,举办读经会班,招收国中小学生温习儒家经典。同时,为将学习活泼化,特规划校外参观教学,包括儒家故事讲习、户外生态认识、团体游戏等课程,让学生轻松地学习。

 

□:大陆即将引进台湾地区高中必选课教材《中华文化基本教材》,张院长对此有何看法?

 

张世良:国学要进入教育体系,必须通过选定、编辑的过程,才能成为授课的教材,符合今日的学习方式。《中华文化基本教材》的编选方式,不拘泥于《四书》原有的篇章,改为分类编辑,有为人、为学、论仁、士、君子与小人等主题,讲述德行、教学、伦理、政治、礼乐等内容。

 

国学是中华文化之根基,无分海峡两岸。所差异者,在于编定为教材之后,老师是否合用?学生感受如何?大陆选用台湾的教材,是两岸国学教育交流上的良性发展,同时也要携手克服未来的困难。

 

对于《中华文化基本教材》的内容,也有高中老师认为太难。但是,要求一个版本的国学教材,授遍两岸所有学制的高中学生,则过于强求,也有违适才、适性的教育原则。《中华文化基本教材》虽有多个版本,未来的国学教材,更须多元化、活泼化、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