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公众账号

您现在的位置:专栏 > 正文

【秘密书架】体验百年中国的动荡变迁
2014-12-07 15:24:59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浙江社科院文学所所长 卢敦基       分享:

在读了许许多多期的“秘密书架”后,终于决定来写一篇“我的秘密书架”。我对这个题目的看法是:必须讲一点自己有独特体验的书。如果这点对,那就必然要回避名家的巨著。归根结底,名家的巨著是哺育我等这些读点书的人的乳汁。但这种大著,读者既多,也难讲出点让人觉得些许意外的体验,鲁迅就不谈李、杜。所以在这篇小文章里,没有他们什么事。

第一本我要说的,是董时进的《两户人家》(学林,2012)。董先生,1900年生,1984年逝。他1920年赴美留学,获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曾发动成立中国农民党。此书写他爷爷辞世后,寡居的奶奶如何养育两个儿子,儿子又如何让孙子出洋。古代中国农村,顶梁柱一倒,孤儿寡妇便受尽欺凌。此等叙述,不以为奇,我最震动的是:寡妇一人,如遇大不公,可直上县衙击鼓申冤,而且还得到了公正的判决。农村真正乱,始于辛亥。今人自执著于辛亥推翻皇朝的决定性的政治胜利,但原来风平浪静的偌大农村,动荡变迁。董家也是因为勤奋劳动换来的血汗钱放在家中徒招盗贼,才下决心送孩子出外读书。描绘辛亥前后的中国社会实况,在我读的书中,论生动真切,此书为第一。

第二本是唐德刚的《战争与爱情》(华东师范大学,1999)。唐氏以《晚清七十年》享誉于世,我也喜欢,但我更喜欢这部以抗战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也怪,我曾多次向朋友、向社会推荐此书,反响甚鲜,我却十读不厌。此书写一个大户人家子弟跟受苦出身的女新四军战士的婚恋经过,特别展示了传统地方经济如何在新时代快速败亡,指斥国民党时代以小土豪取代大土豪后社会的流氓化,而抗战一剧之血腥、之残酷,尤使人涕泗横流。我读书不甚动情,唯读此书不然,独坐斗室,垂泪多次。以为它是中国20世纪中间50年之最佳展现。史家写的小说,在文学上也许有种种缺憾,但我完全视而不见。

说了两本文学书,再说两部历史书。一是王尔敏的《明清时期庶民文化生活》(岳麓,2002)。王先生在台湾“中研院”近代史所多年,著述等身,我也买过十余部,但这一小册子为我最喜。特别是其中一句,说点神主这种民间祭祀仪式,实待抗战时才彻底消灭。此语我常常忆起,且醒悟今人对抗战研究,实少自文化变迁着眼者。王先生著作,因属研究,笔法较为生硬,偏偏此书极为灵动。至于文章如何趣味横生,此不赘。另一是钱穆的《中国史学名著》(三联,2000)。我喜读史,但是真正读出一点味道,多数靠此书点拨。特别是关于《史记》诸章,诵读再三,反复体会。钱穆先生一生著述甚多,此书对他而言,无非小书一种,但实在好。

文史之外,再说两种:这两种仍是文。一是朱苏进的《醉太平》(上海文艺,1994)。一般谈当代文学甚少提到朱,而我偏嗜之如狂,将他的小说收罗殆尽,读之何止十遍。他的缺点是格局偏小,长篇叙述会照应不周,时有破绽。优点是长久坚忍下的爆发、奇诡、惊艳,让人瞠目结舌,不知所措。我曾想,尽管他只有小学毕业的文凭,但如放到十六七世纪的美国或欧陆,说不定能搞出点发明来沾溉世人。另一是随笔《张五常作品系列》(社科文献,2001)。初遇张氏随笔,在一套三册中先买一册,晚上回家试读。不到半夜读完,满室打转,直以没有尽购通读全部为恨。最近我出了一本书评集,以写张的小文列于卷首,特表敬意。从读他的文章开始,我才真正领悟了一点文章作法。但读多次后,我亦醒悟他毕竟还是海外的底子。我等本土成长的,写不出那样的文章,亦不一定要写那样的文章。

我是“文革”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平生爱好,亦仅读书而已。如以每年读两百种书计,三十年来,共有6万种。从6万种中选出6种,总还略有可观。回头看,发现这6部书的作者,除朱苏进外,皆为境外或域外人士。小小吃惊之后,也明白现代社会必应抱有放眼全球之视野。想我这般既无通读洋文原著之学养,又无生活异域之人间体验,译著读得最多,仍然屁事不顶。从境外域外华人著述循序渐进,亦是顺理成章。今年夏天我与某同学戏言:我等只不过完成了“城镇化”,“国际化”的使命只有待儿辈去完成了,即使他们沦落于底层,亦是题中应有之义。

毛泽东有句话,尽人皆知,道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出于《毛选》第四卷。当时中共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横扫国军,举重若轻。但于接管城市,偏偏举轻若重,强调决不能犯李闯的错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成效显著,领导英明以外,亦有从农业化到工业化、信息化社会转型的大背景及各种因缘风云际会,此时能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如毛泽东言:戒骄戒躁。冷静看待自己读书的缺陷,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