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公众账号

您现在的位置:人物/美文 > 正文

当“元旦”撞上“圣诞”
2014-12-27 19:45:47      来源:求是 作者:刘星军       分享:

 近来,西安高校平安夜封校、温州教育局禁学校庆圣诞等消息经媒体披露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元旦”姗姗将来,“圣诞”脚步未远,面对这相距不远、一中一西两个重要节日,针对坊间熙熙攘攘、沸沸扬扬的各类言论,笔者有话要说!

    传统节日自当珍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每个民族有其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质,正如不同地域的人在不同地理环境、自然风光和人文传统熏陶浸染下,自然而然流露出的不同性格和气质,有其独特性,是任何其他民族无法比拟和取代的。我们经常讲“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就是这个道理。民族特质体现在方方面面:往深处讲,流淌在国民血液里、镶嵌在国民骨髓中,体现在国民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间;往面上讲,民族特质在语言文字、历史建筑,以及传统节日之间闪烁跳跃。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非但丢不得,传承中还应该与时俱进地创新发展、发扬光大。西方的东西就比我们自己的好?老祖宗代代传承的东西就比不过人家?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文明的浓缩和名片,集中体现和代表着民族厚重的历史和渊深的文化,值得我们尊重、珍惜和敬畏。

    当然,笔者这里也绝没有蔑视西方传统和文明的意思。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孔子不见得比耶稣伟大,耶稣也未必就不如孔子。中西文化源头不一、形式各异、走向不同,无法也没必要在性质上进行比较,因此只有适不适合之别,而无优劣好坏之分。西方的月亮不比中国的圆,中国的月亮也不比西方的亮,二者各尽其妙、各有千秋,都是各自传统文化代代传承的结果和产物,不是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关系,可以共存于世、并行发展,既没必要厚此薄彼,也没必要厚彼薄此,兼收并蓄、相互借鉴、择善而从方是正道。

    这些年,作为中华传统节日的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等备受冷遇,即使是除夕和春节,其影响力和热情度也大不如前,而西方的“情人节”、“平安夜”、“圣诞节”等却备受国人尤其是年青群体的追捧,这一反常现象,既令人困惑也值得反省反思。为什么我们自己的节日却没有西式节日“热卖”和“叫座”?难道仅仅是因为年轻群体爱慕虚荣、喜欢时髦?我们自己有没有责任?以笔者揣测,中国传统节日遭受冷遇,至少存在以下几个方面原因:一是节日的内涵和价值挖掘整合不够。过节绝不仅是吃几块肉、喝几杯酒、放几挂鞭炮、买几件衣裳那么简单,一个民族的历史内涵和人文底蕴要在节日中凸显和呈现。否则正如缺乏内涵的美人,空空沦为毫无生气的花瓶而已。

    二是对传统节日的宣传报道不够。中华上下五千年,诗词文章享誉世界、书香墨韵世代绵延、文化底蕴渊深如海、文明积淀厚如磐石,可是当我们步入现代化建设的快车道之后,老祖宗代代传承的“传家宝”却或被弃于角落,或被束之高阁,或被藏于暗室,非但不能重见天日并与时俱进地发扬光大,甚至于很多竟至于如濒临灭绝的物种般岌岌可危。这是令每个华夏子孙痛心疾首的!老祖宗耗费毕生心血代代相传的“传家宝”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是前辈先贤心血和智慧的结晶,是整个中华民族引以为傲、雄踞世界的资本,是其他国家钦慕不已、抢不来也夺不去的宝贵财富,怎么能断送在我们手中?

    三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不够。这是根源所在。这些年,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搞建设、聚精会神谋发展,战略上正确无疑,但客观上忽视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构建却也是不争的事实。中国传统节日受冷遇,表面看是传统节日的韵味逐渐丧失,但本质上讲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和精髓的褪色和黯淡。对传统节日的珍视其实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其意义不可小窥。

    回过头看,平安夜封校也好,圣诞节禁庆也罢,教育系统首举捍卫传统节日的大旗,其精神可嘉、士气可鼓,至少不是数典忘祖之徒、崇洋媚外之辈。但凡事要讲究方式方法,拿捏好一个“度”字,否则就是矫枉过正、过犹不及。与其埋怨别人,不如做好自己,与其去封锁、禁止西式节日,不如回归、恢复传统节日应有之韵味,则可不战而屈人之兵,兵法“围魏救赵”之理也。

    (作者单位:老河口市政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