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公众账号

您现在的位置:人物/美文 > 正文

君子: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
2016-12-08 18:55:25      来源:钱念孙 《 博览群书 》       分享:

2014年6月13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了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员钱念孙的文章《君子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上引发强烈反响。安徽省在省社科院成立君子文化研究中心,并成立安徽省君子文化研究会,还将桐城和蒙城两座文化古城确定为君子文化推广试点县。浙江大学和江苏省社科院都成立了君子文化研究中心。去年9月,山东省威海市联合光明日报社等单位共同主办了“君子之风·美德威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研讨会”。2015年12月19日,由浙江大学和光明日报社联合主办的首届君子文化论坛在杭州举行,此次论坛成为宣传、弘扬君子文化的一个新标志与新起点。

 

  本期,本刊特邀请专家学者围绕君子文化的历史渊源、价值内涵、时代意义、当代转化、国际影响以及君子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展开探讨,敬请指正。

 

  文化的重要功能是文以化人,其最深层的积淀和影响是对人格的培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漫长发展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正面人格,或者说集体人格,就是被历代中华儿女广泛接受并尊崇的君子人格。

 

  “君子”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流行,主要是贵族和执政者的代称。到了春秋末期,孔子在构思和传布自己的儒家学说时,对“君子”概念的内涵进行改造,赋予其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使其基本骨架、内在气质和俊彦风貌,在《论语》多视角的反复琢磨和刻画中脱颖而出,惊艳四方。“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子张》),如此等等,“君子”一词在《论语》里出现109次,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核心概念,由此足见孔子对君子人格的百般钟爱和悉心打造。如果说,孔子在构思和传扬儒家学说时,思考的轴心问题是探求如何立身处世,即如何做人的道理,那么他苦苦追寻的结果,或者说最终给出的答案,就是做人要做君子。

 

  为了让世人认识和理解他所设计的君子人格,孔子睿智地在《论语》里采取比较排除法,同时论述了比君子高大的“圣人”和比君子矮小的“小人”。关于圣人,他对弟子把他奉为“圣人”的做法,表示不满和反对:“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他还明确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述而》),意在表明君子并非让人高山仰止的圣人。关于小人,他在与君子的一系列对举和比照中予以贬责和否定,如“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等等。这就告诉我们:君子一方面不是难以见到、难以企及、仰之弥高,乃至高不可攀的圣人,另一方面也与目光短浅、心胸狭隘、见利忘义、斤斤计较的小人判然有别。君子作为孔子心目中的崇德向善之人格,既理想又现实,既尊贵又亲切,既高尚又平凡,是可见、可感又可学、可做,并应学、应做的人格范式。

 

  孔子塑造的君子人格,伴随《论语》的流传而走入人们的心灵,可谓登高一呼,山鸣谷应。儒家学派的后继者如孟子、荀子等,对君子人格张扬申说,自不待言。“君子”一词,在《孟子》中出现82次、在《荀子》中出现了304次,其推波助澜,可谓不遗余力。与儒家学派颇多论争的墨家学派和法家学派,对君子人格也欣赏有加,如墨子说“君子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墨子·尚贤》);韩非子说“君子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恶”(《韩非子·内储说上》)等等,都是对君子人格的高度肯定。影响深远的道家学派,虽然诸多思想观念与儒家学派判然有别,但在如何看待君子人格这一点上,两者却颇为一致。老子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道德经·三十一章》);庄子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庄子·山木》);他还说:“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庄子·天下》)。凡此种种,无不表明道家学派对君子人格的认同和称许。至于被誉为“群经之首”的《周易》,更是对君子人格赞不绝口,推崇备至。《周易》64卦爻辞中,36卦爻辞都谈到君子,其中广为人知的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张岱年等哲学家认为,这是对君子形象的生动描绘,也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最佳概括。

 

  儒家学说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很重要的内容是阐扬仁、义、礼、智、信,以及忠、孝、廉、悌等众多为人处世的伦理和规范。这些伦理规范或者说美好品德,最终都聚集、沉淀、融入和升华到一个理想人格即“君子”身上。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被誉为高于历代帝王之上的“素王”,最能体现其思想情怀和超迈气质的人格形象,或者说真正让他自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人格模式,就是君子人格。由孔子孕育培养、诸子百家呵护成长的君子人格,在此后中华文化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受到上至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及文人士大夫,下至社会各阶层人士包括普通百姓的广泛认同和景从。

 

  从先秦至清末,有关君子和君子文化的描述不仅在汪洋浩瀚的历代典籍中星罗棋布,数不胜数,而且在传统戏剧、民间说唱、民俗礼仪及家教家训中,俯拾即是。君子文化及君子形象还渗透和融入我们日常生活及器物之中,如中国人自古就有爱玉的传统,实缘于“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礼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诗经》)的观念。中国画自宋代以来画得最多的题材是梅兰竹菊,也缘于人们把梅兰竹菊看作“四君子”。苏东坡所以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原因正在于他推崇竹子劲节虚心、清雅脱俗的君子品格。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所以称颂“莲,花之君子者也”,也缘于他欣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君子风范。

 

  君子概念历久而弥新、古老而鲜活,至今仍保存着旺盛的生命力。当今社会尽管发展迅速,观念多变、文化多样,但只要是中国人,不论居庙堂之高,抑或处江湖之远,哪怕是目不识丁的山村老农,也乐于被人看作君子,而决不愿意被人视为小人。君子人格在不同阶层人群,包括社会底层老百姓中都有相当的知晓度和认同度,君子风范今天仍为绝大多数中国人奉为做人的圭臬。做人做君子,这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祖训,像血液一样涌动在每个中华儿女的内心。“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成人之美”“君子不夺人所好”“君子动口不动手”“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近君子远小人”等等,这些至今活在人们口头的君子格言,已不同程度地成为中华儿女做人做事的人生信条。每一个中华儿女身上都传承着君子人格的干细胞,它以一种习用而不察、日用而不觉的方式,规范和调整着我们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行为处事的视野、心态、作风与格调,影响着人们做人做事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准则。

 

  君子作为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是凸显中华文化“精气神”的典范人格模式,彰显着中华民族深沉精神追求和独特精神标识,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聚焦之点和闪光之源,是烛照中华儿女历经坎坷而跋涉向前的人格力量和心理支撑。君子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以水滴石穿、润物无声的方式,在每个中华儿女身上都植入了文化的DNA(基因),或者说在每个中华儿女心底都埋有一颗君子的种子。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从中吸取丰富营养。我们可以通过挖掘和倡导君子文化,让君子这颗最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气神”的种子在新时代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当代社会树起一面具有深厚传统底蕴和时代精神的文化旗帜。

 

  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下文件发号召、需要广宣传造声势、需要编读本做讲解、需要评模范树标杆,关键是要激活和焕发人们内心由传统文化长期熏陶而形成的价值理念,简单说就是对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典型特征的君子人格的遵从和追求。面对市场经济浪潮席卷社会生活每个角落,导致一些人信仰缺失、价值迷失、道德失范等诸病连发的状况,我们尤其需要在当代开展“新君子文化运动”,在社会生活各方面大兴君子文化、大倡君子之风、大行君子之道,让君子文化这剂传统良方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项宏大工程中,发挥补气固本的独特作用。这样才能做到如习总书记所说:“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

 

  (作者为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