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公众账号

您现在的位置:评论/观察 > 正文

人生一世孤独立
2014-12-08 09:39:01      来源:经济观察网       分享:

导语:“当我想到爱因斯坦时,我就感觉自己不再孤苦伶仃。”这才是爱因斯坦真正的不朽,永恒的不朽。

爱因斯坦系列 之十九

冯八飞/文

绝大多数的人死,是因为老了。我们中国人说“老了”,会想到什么呢?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的《登高》,说的就是这老来景像。懂的人就懂了,不懂的,解释一万遍也还是一个不懂。

爱因斯坦就不懂。

他一如既往地走在普林斯顿林荫道上,一如既往地用雨伞一格一格划铁栅栏,一如既往地与小孩儿打招呼。他到达普林斯顿时这些孩子多半还没出生,不过,他还是跟他们很熟。

罗爱莎说过,大家都老了,只有爱因斯坦“犹如返老还童”。

可是,罗爱莎去世也快20年了。

想知道自己是不是老了,只需看身边的朋友。如果身边都是老头儿老太太,就证明你老啦。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越来越缺乏动力去结识新朋友,因为不需要。新朋友越来越少,老朋友也会越来越少,因为他们会离开,如果不是你先离开的话。朋友和亲人在身边时,我们并不觉得珍贵,可他们一旦离开,你就会发现他们多么重要。因为,没有他们,你就是个孤独的老人,无论你多有钱、多有名或者多有权。

爱因斯坦是人类最伟大的科学天才,但天才更容易孤独。这个伟大的天才一生追求孤独,现在终于如愿以偿。因为,他的亲人与朋友,已经一个个离他而去。

1936年,他的太太罗爱莎去世,爱因斯坦从此未再婚。1951年,爱因斯坦惟一的妹妹玛雅去世。亲人一个个离去,把生命一丝丝从爱因斯坦身上抽走。玛雅去世后,爱因斯坦身边只剩下继女玛戈特和秘书杜卡斯。同时,统一场研究原地踏步,量子论却如日中天,爱因斯坦在家庭和物理都面临无边的孤独。

可是,爱因斯坦并未觉得自己将要离去。

1955年4月13日,他在《罗素—爱因斯坦宣言》上签字,之后开始起草电视演讲稿,突觉腹部剧痛,医生诊断后建议手术。爱因斯坦一口回绝。相对于当时的医疗卫生条件,活了70多岁的爱因斯坦要算高寿。实际上爱因斯坦从小身体就不太好,但他一生很少配合医生,更不爱吃药。有次医生给他开了药,就站在一旁监督他吃药,爱因斯坦相当不以为然,但还是很配合地吞下药片。看到医生放心地松了口气,爱因斯坦问:“医生,您现在觉得好些了吗?”

1945年和1948年爱因斯坦连做了两次大手术,最后发现腹部主动脉上有个瘤子。这个致命的定时炸弹跟着爱因斯坦周游世界,颠沛流离,隐而不发。

那天,它爆炸了。

第二天,心外科专家格兰医生从纽约赶来。尽管爱因斯坦很虚弱,开刀危险,但格兰还是建议开刀:这是唯一延长生命的办法。爱因斯坦摇摇头,低声拒绝说:“不用。”正如当年医生告诫他那个瘤子随时可能破裂,他笑着说:“那就让它破裂吧!”

4月16日,病情恶化,医生让爱因斯坦立即住院,爱因斯坦大摇其头,差点把满脑袋的卷发摇掉。医生只好提醒他,杜卡斯天天看护他,也快要累病了。爱因斯坦这才勉强同意入住小小的普林斯顿医院。入院后他让人把老花镜、钢笔、一封没写完的信和没做完的计算送来,在病床上坐起来戴上老花镜想继续计算,却惊讶地发现自己居然拿不住小小的钢笔,笔滑到了地上。

爱因斯坦不愿住院,并不是演给后世看的桥段。

他是真的不怕死。他不怕死,是因为他知道生命是什么。

2000多年前,有个古希腊哲学家因性情古怪被广大希腊人民普遍鄙视。当他感觉自己快死时,他坐进热水澡盆,要了一杯浓郁的红酒,写下一封信,称这一天是他最幸福的一天,因为,他的脑海中充满哲学。这个怪人是伊壁鸠鲁。

在信中他解释了自己为什么不怕死:“当我们存在时,死亡并不存在;当死亡来临时,我们已经不存在。”

我们都不存在了,还怕死亡干啥?

很多人称伊壁鸠鲁为“享乐主义哲学家”。我很不同意,因为很少有享乐主义者不怕死。我觉得他跟庄子一样,是从根儿上透破了生死。

第二天4月17日是星期五,儿子汉斯从加利福尼亚飞来,玛戈特当时也住院,她坐着轮椅来到爱因斯坦床前,爱因斯坦和他们聊了几句后微笑着安慰他们:“没什么,这里的事儿我已经办完了。”他立下遗嘱:不举行宗教仪式,不发讣告,不举行葬礼,不要坟墓,不要纪念碑,不要故居。总之,什么都不要。然后,他让所有探望的人都回去,坐在病榻上,开始他一生的最后一次计算。

他计算的是统一场。

入夜,爱因斯坦让杜卡斯回去休息,再算一会儿后他累了,于是将统一场草稿轻轻放在床边,平躺到病床上。

这一躺,是爱因斯坦最后一次兑现自己的诺言。

很多年之前爱因斯坦告诉朋友英费尔德:“我喜欢生命。但如果我知道再过3个小时就要死,也不会惊慌失措。我只会考虑怎样更好地利用剩下这3个小时,然后,我会收拾好纸张,静静地躺下,死去。”爱因斯坦是物理学家,并非预言家,然而他的N多预言都实现了,包括这一个,虽然时间上略有出入。

深夜,来查房的护士罗素发现梦中的爱因斯坦呼吸困难,于是想请医生过来看看,刚走到门口就听爱因斯坦用德语说了几句话,罗素不懂德语,连忙折回病床,赫然发现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业已驾鹤东行。

爱因斯坦百分百兑现了当年给罗爱莎的承诺:“假设大限一到,就是倒毙也要尽量少用医疗手段。”

按照我们这个时空的计算法,这是1955年4月18日1时25分,爱因斯坦腹腔主动脉瘤破裂,人类最伟大的科学天才陨落在美国东部凛冽的冬晨。

魂冲九霄。

爱因斯坦去世,遵他的遗嘱,没有官方讣告,连工作单位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也没发讣告。然而,没有官方讣告,并不等于没有讣告。电讯传遍地球每一个角落,所有报纸都是大字通栏标题:“当代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逝世,终年76岁”、“世界失去了最伟大的科学家”、“人类失去了最伟大的儿子”……很多报刊重登了法国物理学家朗之万1931年对爱因斯坦的评价:“在我们这个时代的物理学史中爱因斯坦名列前茅。他现在是、将来也一定是人类宇宙中的超级巨星……我觉得他也许比牛顿更伟大,因为他对科学的贡献更深刻地进入了人类思想的基本概念。”

遵爱因斯坦遗嘱,遗体当天下午两点即在普林斯顿马瑟火葬场火化,没有仪仗、没有花圈、没有乐队、没有悼词,送行的只有最亲近的12个近亲好友,整个火化仪式只用了90分钟。绝大多数文章称赞这个简单的告别“伟大高尚”。其实这是误解。爱因斯坦这样做并不是出于伟大的高尚。他说过:“我自己不过是自然一个极微小的部分”。

把自然的东西还给自然,谈不到伟大或者高尚。

It has to be this way! 就是应当这样。水深而回,叶落归根。

爱因斯坦惟一在世的朋友格利芬回忆说:“爱因斯坦希望一声不响地离开,他害怕他的住房或坟墓将来成为纪念堂。为什么他会允许别人研究他的大脑?他的3个女人根据他的要求把骨灰撒在一个秘密的地方。我觉得肯定是研究院后面的森林。他休息时总去那儿散步。”

格利芬被公认为爱因斯坦最后的忘年交,他这里说的每句话都是一个故事。比如,他说的“3个女人”:玛戈特是爱因斯坦第二任太太罗爱莎与前夫所生的女儿,此时跟他一起住在普林斯顿医院;杜卡斯是与他一起亡命美国的私人秘书,也是他的遗嘱共同执行人;而范图娃则是2004年才发现的最后一个“爱因斯坦的女人”。

只有她们仨确切知道爱因斯坦骨灰撒在哪里。现在她们都过世了,而且,她们没有留下任何文字透露爱因斯坦的骨灰到底撒于何处。她们忠实地执行了爱因斯坦的遗嘱,不折不扣。

再比如格利芬说“为什么他会允许别人去研究他的大脑?”这句话说的是爱因斯坦生平演的最像侦探剧的故事。

这出剧上演时男主角爱因斯坦已经过世,然而他依然是男主角。

这出剧发生在爱因斯坦逝世之后、遗体火化之前这几个小时里。配角是负责爱因斯坦尸检的是普林斯顿医院病理科主任哈维。他对科学泰斗爱因斯坦仰慕已久,认为研究爱因斯坦的大脑一定能揭开天才产生的秘密。他先解剖爱因斯坦所有器官,最终宣布爱因斯坦死于“腹部大动脉瘤破裂”,爱因斯坦的遗嘱执行人内森全程在场作证。

因此,哈维是世界上惟一一个切开过爱因斯坦的人。

但是,哈维还做了一件连内森都不知道的事儿:他私下征得爱因斯坦长子汉斯同意,悄悄将爱因斯坦大脑取出带回家,测量、拍照、请画家素描,最后将大脑分区切成240块,防腐处理后又为大脑各个部位制作一组医学切片,共240多片。随后,哈维将一部分切片分送各个研究机构,其余大部分秘密保存。

爱因斯坦大脑的研究结果令全世界爱因斯坦迷大失所望:爱因斯坦的大脑和普通人没什么不同,脑重只有1230克,还略低于成年男性平均值,远落后于俄国大作家屠格涅夫,后者大脑重为2012克,大大超出人类平均值。虽然后来的研究证明爱因斯坦大脑确有些方面异于常人,但总体而言,从大脑上看,爱因斯坦的大脑就是人脑,既非恐龙脑,也非猪脑。

1997年,84岁高龄的哈维将脑切片送还普林斯顿大学。

因为没征得爱因斯坦的同意就取出了他的大脑,哈维害怕大师在奈何桥上把他踢下水去,于是,去普林斯顿大学之前,他专门携爱因斯坦的脑切片做了一次横贯美国东西部的旅行,因为爱因斯坦去世前曾告诉哈维,他想作一次这样的旅行。

哈维不知道的是,这次旅行惊动了联邦调查局。胡佛死了这么久,联邦调查局却并未忘记爱因斯坦,他在死后仍然受到这个世界最大特务组织的“保护”。哈维从东到西旅行4000公里,联邦调查局就跟了他整整4000公里!

还好哈维没把爱因斯坦的大脑扔进太平洋或者打包寄给中国,要不估计联邦调查局会在太平洋边当场把他切片蘸酱油吃了。

爱因斯坦去世后,他的两个儿子怎么样了呢?

长子汉斯作为爱因斯坦的儿子在科学界可说前途无量,但他坚决不当“星二代”,很少采纳爱因斯坦的建议,弄得后来爱因斯坦也索性不给他提建议了。汉斯靠自己的努力成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学院水力工程学教授,后因心脏病去世。

爱因斯坦的二儿子爱德华没这么幸运。他9岁时父母就离异,很少与住在柏林的父亲见面。他10多岁时兴致勃勃地写信给父亲,但爱因斯坦却忘了回信,让他十分悲伤。成年后他成为出色的钢琴演奏家,且刻苦钻研医学,却不幸于1929年精神分裂。爱因斯坦到美国后爱德华留在瑞士,父子从此再未见面。爱德华此后一直由母亲马蜜娃照顾,马蜜娃去世后被送入苏黎士精神病院并于1965年在那里去世。

那一年,正好是爱因斯逝世10周年。

几乎所有地球人都爱爱因斯坦,虽然很多人根本不明白什么是相对论。1927年,德国画家萨尔逃出纳粹魔掌来到普林斯顿,他问一位普林斯顿老人知不知道相对论,老人家说他一无所知。萨尔追问他为什么如此热爱爱因斯坦,老人家回答说:“当我想到爱因斯坦时,我就感觉自己不再孤苦伶仃。”

这才是爱因斯坦真正的不朽,永恒的不朽。

我们之所以知道爱因斯坦,是因为他的伟大科学成就。

然而,我们热爱爱因斯坦,却是因为他让我们这些渺小的人不再孤单。

爱因斯坦在科学上的伟大在于他的相对论超越了牛顿的万有引力,但他真正的伟大在于他代表了美好的科学。他是“最好的人”。

这里列位看官需要知晓,并非所有科学都美好。原子弹就不美好,凝固汽油弹也不美好,氢弹更不美好。人类经常惑于科学。时空无涯,而人生有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所以伟大的科学家经常飞蛾入蛛网一般陷入科学无法自拔,例如牛顿之陷入神学、爱因斯坦之陷入反量子论。

其实,科学象时空一样都是相对的。现在的真理,过几十年也许变成彻头彻尾的谬误。但如果目的是为人服务,这样的科学就比较不会错。我们在追求科学的过程中经常忘记科学是为人服务的。从人类科学发展史来看,任何伟大的科学发现都会过时,任何伟大的科学家都会被后人超越。随着人类观测手段的现代化,每一天都会有更伟大的新发现。有一天,爱因斯坦也会在科学上被超越,就像他超越牛顿。因为事实是,我们并未完全认识宇宙,但我们终将认识宇宙。

不过,我严重怀疑人类历史上还会再出现一个在人格上超越爱因斯坦的人。世上没有千年不倒的科学,但确有千年不倒的人,例如庄子、例如甘地、例如华盛顿、例如托尔斯泰、例如曼德拉……

爱因斯坦的真正伟大在于他的科学精神。他不仅是科学发现的榜样,也是人类一切美好事物的榜样——保持思想独立、放飞想像力、永不盲从、坚持不懈、爱好和平、永不向暴力和权势低头、追求世界大同和世界公民理想……翻开爱因斯坦这本书,我经常看到那个提出“原子论”的古希腊先哲德谟克利特。他为了更好地认识宇宙而刺瞎了自己的眼睛。

这才是知识分子!

他们肩扛着真正的人类精神!“我们获益匪浅,全世界都感激他的教诲;那些他的个人专属,早已遍传天下。他像行将陨灭的彗星光华四溢,无限光芒与他的光芒相伴而行”,德国最伟大的诗人歌德,用这首诗悼念好友、德国诗人榜万年老二席勒。

爱因斯坦火化那天,教堂里集体朗诵这首诗为他送行。

爱因斯坦坚决拒绝给自己立纪念碑,因此,我们现在去普林斯顿参观,找不到爱因斯坦纪念碑。但是,爱因斯坦的纪念碑遍布全球。举个例子:纽约哈德逊河畔有所大教堂,其白色石墙上雕刻人类最伟大的600位伟人,包括14位科学家。当年筹备时曾请全世界推荐14位科学伟人,名单雪片般飞来,人选五花八门,但每份名单上都有一个名字:爱因斯坦。

他是这14位科学家中惟一一个在雕塑时仍然在世的。

1979年,1933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狄拉克在普林斯顿爱因斯坦纪念大会上做报告,题目是《我们为什么信仰爱因斯坦理论?》他说:“自从爱因斯坦第一次提出广义相对论,我们做了无数次观测,而每次观察结果都证实了他的理论,它一路顺风通过所有检验……爱因斯坦引进的新空间思想激动人心,美仑美奂,不论将来我们面临什么,这些思想定会永垂不朽。”

爱因斯坦去世前曾对守候床前的儿女说:“别难过,人总有一死。除了我的科学理想和社会理想,我的一切都将随我一起死去。”

爱因斯坦没错。他的科学理想和社会理想不会随他死去,相反,它们现在是、并将永远是全人类心中刺破权势淫威、逆风飞扬、猎猎作响的正义之旗。

但是,爱因斯坦又错了,因为他的一切并没有随着他一起死去,相反,它们将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自由民主而愈加鲜亮地活跃在所有未被切片的大脑中,而大脑,是爱因斯坦一生的花园、港口、实验室,和战场!

1936年,与爱因斯坦共同发现广义相对论的数学家格罗斯曼去世,爱因斯坦致悼词说:“以普通人的眼光来看,你永远离开了我们这个世界;然而我们物理学家都坚信,所谓空间和时间,不过是人脑的执着想像而已。”

只在这一点上,我反对爱因斯坦的意见。生而为人,我们只能活在这个时空,尽管它很可能确实只不过是我们脑中的执着想像。

可是,无论如何,在我们这个时空中:爱因斯坦永垂不朽!

因为,我们的宇宙,就是他的纪念碑!

让我们用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的著名评价结束我们这次与爱因斯坦跨越时空的华彩聚会:

“爱因斯坦不仅是伟大的自然科学家,他还是伟大的人。他是驶向战争深渊的世界里的和平象征。他是病入膏肓的世界里的健康人,他是充满偏执狂的世界里依然保持思想自由的人。”

我们热爱爱因斯坦,是因为我们仍然热爱民主、自由、真理,和美。

阿尔伯特,你并不孤独。

因为,我们和你在一起。

世世代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