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公众账号

您现在的位置:评论/观察 > 正文

改革和宽松可以并进——央行降息的背景与逻辑
2014-12-07 12:33:34      来源:紫荆网 记者 暮宾       分享:

 
[提要]时隔28个月后,央行突然宣布再次降息。让整个国内外市场十分错谔。国际市场股市、汇价、黄金、石油等价格也随之突然上涨。国内市场一片哗然,对降息的各种解释与评论蜂拥而出。如何看待当前的经济困局?今天的困难局面又是如何造成的?

【紫荆网报道 记者 暮宾】时隔28个月后,央行突然宣布再次降息,让整个国内外市场十分错谔。国际市场股市、汇价、黄金、石油等价格也随之突然上涨。国内市场一片哗然,对降息的各种解释与评论蜂拥而出。应该可以看到,任何政策的出台,特别是利率变化,都是一次重大的利益关系平衡。美国《华尔街日报》的一篇题为《降息对中国意味着什么》的文章分析,央行的降息举措,是为了回应经济放缓的迹象,这些迹象包括工厂活动持平、内需疲软以及房地产市场的下跌等。而另一篇文章《中国降息令人意外但并非惊人之举》则直接表明,尽管官员们愿意让GDP降到7.5%的官方目标之下,不过实际经济形势已经恶化到足以考验北京耐心的地步了。

2014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表现比较平稳,但是,增长的内外压力却是极大。第三季度7.3%的增长速度比第二季度低了0.2个百分点,10月份的各项宏观经济指标,包括工业产值、投资都出现轻微的下滑态势,而最新汇丰PMI更不容乐观。结合央行早前发布《2014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不难发现,面对中国经济下行态势,央行其实早已采取了行动,不过措施并非常规政策工具,而是更多创新工具的使用。

降息的背景

如何看待当前的经济困局?今天的困难局面又是如何造成的?

这一轮经济周期实际上从2003年开始的,大的环境与美国经济周期以及世界经济周期有关。从各种数据分析,今年、明年和后年的经济增速还会逐年下降。

首先看经济增长的外部压力,进出口贸易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而左右出口的一个要素是主要贸易国家的经济增长情况。

美国各项美好的经济指标,是在史上最低利率的情况下取得的,也是在天量级的量化宽松背景下取得的。因此,美国经济的复苏基础还不牢固,2012年GDP增长2.8%,但是2013年只有1.9%。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美国2014年的增长可能达到2.8%,2015年达到3.0%。这些看上去都是不错的表现,但是也有可能出现意外。

世界经济的全面复苏最大的纠结是欧元区经济的持续低迷和危机的反复。欧盟第一大经济体德国,2014年的第二季度出现负增长,这是2013年以来的第一次;第二大经济体法国,2014年的前半年出现零增长;第三大经济体意大利,2014年再次陷入危机。

世界的其它主要经济体是中国和其它金砖国家。但是,除了中国还继续保持比较高的速度增长以外,其它国家的经济增长从2010年以后,急速下降。根据学者林毅夫最近的分析,印度2010年经济增长速度是9.1%,2011年是7%,2012年是5.3%,2013年是4.9%;巴西2010年经济增长速度是7.5%,2011年是2.7%,2012年进一步下滑只剩下0.9%,接近崩盘,2013年只有2.2%。俄罗斯的情况也很糟糕,政府把2014年的增长目标,从原来的2%下调为1%。

再看经济增长的内部压力,中国目前正处在“三期叠加”时期。“三期叠加”,是指经济增长的换挡期、前期刺激所造成泡沫的消化期和经济结构的转型期。

所谓换挡,就是说,在目前技术水平无法产生短期的巨大效益之前,因为资源短缺、污染严重、出口受阻,中国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维持两位数的增长。 

所谓泡沫的消化期,最典型的例子是房地产泡沫,以及传统工业产品的产能过剩。进入2014年以来,以前一路高歌的疯涨房价,被大面积的量价齐跌所替代。

所谓经济结构转型,指的是宏观经济结构调整,服务业增长快于制造业,还有就是产品升级,使整个制造链条从中低端向中高端移动。

2012年以来,中国的宏观经济结构不断改善,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制造业的比重相应每年下跌一个百分点,农业保持10%左右的比重。地区增长不断趋同,内陆地区GDP和投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东部地区。收入分配也朝着有利于落后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的方向倾斜。

上面的三期叠加,不管是什么理由,实际上都会使中国经济增长面临下行的巨大压力。

降息的逻辑

那么,应该如何准确理解此次降息的逻辑?当前,中国经济进入调整期,如何激发市场活力是中央政府最关注的话题。习近平主席指出,新常态特点之一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当前饱受融资难之苦。在央行宣布降息前的两天,11月1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了10项旨在缓解企业融资难的举措,结合此前的三令五申,不难看出本届政府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决心。

直接动用降息这一“杀手锏”的原因,应当是此前的多项“微刺激”效果并不明显。例如,央行多次使用定向降准及货币工具SLF和PSL向银行注入流动性,以及国务院多次提出的降低融资成本的政策,都没有取得明显效果。

有分析人士也表示,2012年6月和7月人民银行也下调了两次利率,两次合并起来,一年期基准利率下调了0.50个百分点,存款利率上浮由1倍提高到1.1倍,贷款利率下限则完全取消了,这两次合并起来的利率调整与本次调解方式非常相似。在这两次降息之前的5月份,数据显示有70.6%的贷款定价在基准利率之上有上浮,与当前9月份71.3%的上浮比例非常接近。在2012年6月和7月两次降息之后的几个月内,利率上浮比例持续下降,因为金融机构普遍认为进入了降息周期,即使不上浮而只按照基准利率放贷,动态地看在未来也能赚钱。可见降息对降低融资成本会产生影响。而融资成本降低的逆转,是发生在2013年下半年“钱荒”之后。“钱荒”改变此前降息形成的利率下降预期,也让期现套利的机构出现严重亏损,为避免未来可能出现类似的损失,金融机构在2014年初系统性加大了贷款利率上浮的力度,对于债券的利率预期也更高。

回看这段历史可能得出的结论是,降息可以从两个方面降低融资成本:一是存量贷款的重定价。这一作用是最直接的;二是预期,但需要持续稳定的货币市场利率作为保证,否则,降息政策的传导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如果接下来中国继续降息,继续注入资金,这并不叫人惊讶。此时更多地释放改善性需求对于缓解当前经济下滑的压力和房地产行业去库存,以及避免构成未来金融风险之源都是有必要的,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降息的意义

央行这次突然降息,国内外反应均十分强烈。有人认为中国经济及房地产市场面临着危机,降息就是要化解危机;也有人判断,这是中国式量化宽松政策的启动;也有人断言是为了救楼市及刺激股市。

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易宪容则认为,此次降息,固然有稳定楼市与激活股市的考量,但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则是核心所在。由于此次采取的不对称降息,存款利率浮动上限进一步打开,利率期限档次简化三大特点。这三点都围绕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由于贷款利率基本上放开,降低贷款利率基准实际意义不大,更重要的是为存款利率市场化创造条件,而利率期限档次简化改变持续了几十年的传统利率结构体系,不仅有利于增加银行自主定价空间及提高风险定价能力,更是为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条件。

刺激政策是否与改革目标相悖,取决于刺激的目的。如果像过去那样,每次经济减速,就必然伴随着货币政策的就全面宽松,不但保增长,而且因担心不稳定而停止了改革进程,这样的刺激自然是与改革互相矛盾的。另一方面,如果刺激的目的只是为了稳定宏观经济形势,给改革创造一个更加有利的环境,这样的刺激不仅十分必要,也是有利于推进改革的。决策者还是把政策重点放在改革之上的,这也可以从最近央行一直自我约束,不再大幅度放松货币政策的做法上看出来。

也就是说,这次央行降息,一方面是希望下调贷款利率利用基准利率这个价格杠杆来降低市场的融资成本,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以此来缓解经济增长压力,但更为实质性的内容是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存款利率浮动上限由1.1倍扩展到1.2倍,就是在贷款利率下调的情况下,给出银行更多增加其运行成本约束的空间。这不仅通过政策性方式把银行的利润空间全面压缩,也强化银行之间的竞争及银行经营模式的转变。这将使中国银行业的生态发生重大改变。

有分析人士称,执掌人行多年的行长周小川早前称要在两年内实现利率完全的自由化。目前这仍然是个很宏伟的目标,不过中国离实现近了一点。近几个月常有人说,人行之所以不敢放宽,是因为一旦放宽就会破坏它在金融系统里释放更多市场力量的计划。这是无稽之谈。这次降息说明,改革和放宽是可以齐头并进的。  

这才是这次央行突然降息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