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公众账号

您现在的位置:紫荆专稿 > 紫荆访谈 > 正文

叶青:十年之后,“长三角”会在“中三角”重现
2014-12-28 21:08:23      来源:紫荆网 记者 高丽君 钟民 北京两会报道       分享: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访谈实录

    紫荆记者:
  请叶青代表谈谈“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对湖北的重要意义?
  叶青:
  “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简称“中三角”,现在能找到最早的资料是二十年前,即1992年,由湘潭大学的两位教授提出来的。
  “中三角”今年2月份已经开始实施,其标志就在于2月10日三省省长在武汉开会并签署协议,今后每年在其中的一个省开一次省长会议。之后面开了一系列会议,比如在旅游、商务、交通三个方面达成了框架。
  “中三角”的合作官方从去年开始重视,在今年已经正式启动。最近大家对李鸿忠书记的评价比较高,我个人也认为李鸿忠当书记以来干得非常不错。鸿忠同志干了四件大事:第一是去年3月份的“两座山”(武当山、大别山),从区域战略来说是很好的,让这两个贫困地区的人看到了希望,怎么去保护好环境,发展的更好;第二是4月份到湖南、7月份到江西,谈“中三角”的全面合作,希望能打造中国经济第四极;8月8日宣布襄阳和宜昌的领导高配,其中一个是常委、一个是副省长。我个人第一次提是在2005年,我跟三任省委书记都提过,去年都实现了。第四件,即“振兴江汉平原”成为湖北省的一个战略。
  胡锦涛同志在2011年6月3日在湖北的讲话,讲了四点,其中有一点谈到湖北要加强和长江流域省份的合作、与沿海省份的合作。这是个丁字形,湖北的发展只靠自己,条件再好,都只能这样(有限),但如果把眼界放宽,以长江流域作为横轴,以沿海作为纵轴,融入“丁字形”的两大经济带里面去,那么湖北的发展才会有希望。这是锦涛同志对湖北的希望,所以去年以来加快了过程,现在总的来看进展很好。已经有三个协议,下一步还会有产业、教育、文化方面的合作,这些都可以把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总量做大,就是我们说的“一加一加一大于三,起码等于四”。
  除了专家从1992年到现在一直在提的“中三角”概念之外,其实“武汉城市圈”在80年代就已经慢慢的形成了。在三十年前,武汉就有个概念称为“武汉经协区”(武汉经济协作区),当时这个概念我们一直在提,就是把周围的省都放进来。信阳、岳阳、九江,这些离武汉很近的城市都很积极,愿意和湖北、武汉搞好关系,形成并融入到武汉经济区里面去。所以现在再来提(“中三角”),可以说是把过去武汉做过的事情在更高的平台上做得更好。
  这是关于“中三角”的基本情况,这也是我们团(湖北代表团)以及来自于湖北的全国政协委员重点提出的议案。我们来的最终目标很明确,希望(将“中三角”)上升为国家级的经济区,将来称为“中三角经济区”。
  紫荆记者:
  请您给“中三角”的建设,从区域经济规划的角度,提出一些具体可操作的建议。
  叶青:
  我觉得有三件事要考虑到:1、要成立各种规划的制定小组。比如说旅游,目前旅游只是协议,要成立一个“中三角”旅游合作协议的起草小组,由三个城市圈的相关人士组成,协议签订后,要在各省的省长会上讨论并通过。每项(合作)都应该这样。(这种机制)在一定时期都会存在,并要对此进行调整。
  这样的做法在东北已经做到,“东北四省区”(东北三省+东蒙)前年就开始做,前年省长开会,然后去年又开会,已经通过11项协议,包括农产品、无障碍旅游、新兴战略产业等。所以我认为东北四省区的今天,就是“中三角”的明天。别人已经做出样子,有个模式可以参考。省长每年开会,底下的起草小组经常开会,每年通过一批,又确定一些项目,这样不断的整合以后,四省就像一个省一样。我们就是要达到这样的目的。
  2、交给企业家去做,成立各个产业的战略联盟。规划中产业的总框架,具体操作时要把企业家的能力动员起来。要通过各种各样的产业联盟,比如汽车就可以确定“中三角汽车产业联盟”,让整车厂与零部件厂都参与,大家一年开一次“中部汽车论坛”,关键是让大家建立一种关系,互通有无,内部采购,把现有资源用好。如果(对)某种零部件(的需求)三个城市合起来有很大的量时,就可以引进世界级的某个零部件生产厂商,这样才能达到大家共同做好的目的。再比如“中三角建筑机械产业联盟”。这个长沙是最强的,但是武汉也有一些,比如山东推土机在武汉有个工业园,(因为)“楚天”是我省建筑机械的牌子,所以叫“山推楚天”公司,这样就可以长沙为中心,去做大。不同的产业联盟制定出来以后,企业家会积极的参与,会产生出很多新的投资,形成新的项目。
  3.三省合作形成具体的区域,比如说建议赤壁和50公里之外的临湘两个县级市合作。九江和黄梅、小池。在别人看就是一个城市,但是那边很繁华,这边萧条,所以这边繁荣起来,对九江就有吸引力,就可以作为江西与湖北的合作区。萍乡和醴陵,地图上就只有50公里,可作为江西和湖南的合作区。有些具体的区域作为示范,比如赤壁很有兴趣把三一重工或者中联重科引到赤壁来,因为赤壁有个产业没做大,就是起重设备厂,就是车间上面的天车。中国最大的是河南的长葛。如能引进就是很好的合作项目,我就建成三一重工的产业园,专业生产三一重工牌的起重设备,这样就把建筑机械扩大了一点,就能很快的把赤壁工厂的力量整合起来。
  下一步就是企业家通过产业联盟来做,比如太阳能产业联盟,南昌做的最好,做的比武汉、长沙都好,可以南昌为主,会议地点放在南昌。而我们则要分析如何与南昌配套,比如我们有多晶硅是不是卖给他们,价格上能不能优惠些。另外,企业资本是否可以重组,品牌是否需要重组等都可以探讨。
  紫荆记者:
  具体建设“中三角”过程中,政府相关的规划,相信也会吸取中“珠三角”、“长三角”、重庆的两江新区、东北相关经济开发区的成功的模式,您对未来“中三角”的发展趋势和经济体量,从整个中国经济的宏观角度如何看待?
  叶青:
  “中三角”的经济总量从前年、去年开始已经是中国第四极了,我们跟在“珠三角”的后面,但是我们比所谓的“西三角”要大得多。同时,经济快速发展的东北四省区也有望成为中国的第四极。通过我们的努力,可能会很类似于“长三角”,现在的“长三角”经济活跃,经济总量很大,已经成为世界城市的第五大都市群。大家一比就知道,“长三角”经济总量大,人才非常密集,特别是三个城市间的交通,从南京到上海三种铁路(城际、高铁、普铁)都有。所以未来十年之后,“长三角”可能就会在“中三角”重现。
  紫荆记者:
  您不仅仅是政府官员,也是人大代表,还是大学里的博导教授,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建设的过程当中,湖北作为中国的教育大省,每年一百多万的大学生,为其他它地区的发展做出了人才方面的支持,您如何看待湖北本地高校为为“中三角”建设提供支撑,如何能够把人才留下来吗?
  叶青:
  现在“中三角”也好、武汉也好,为什么留不住人才,或者留的不够理想,关键在于企业的数量以及企业的经济量。这两年有所变化,特别是沿海企业转移过来之后,提升了工资标准,加之中部生活成本较低,所以有些人才开始回流,这是比较好的迹象。所以温总理这次讲话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企业要把研发中心做大,科技的产出才能作为经济的真正动力。过去总是把这样的课题交给大学、科研所,其“成果”鉴定完后,钱也花完了,之后就没结果了。所以今年开始,要确实体现什么叫做“产学研”。产业是第一位的,高校、科研所要围绕产业需求服务。通过调整,形成“产学研”过程,才是湖北经济发展的希望。只有把产业做大、企业做多,大学生才留的下来,这样高等教育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紫荆记者:
  最后一个问题请您回顾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历程?
  叶青:
  十年真是弹指一挥间,去年有人建议我写本书,我想我可能会称之为《当代表十年》,回顾下,每年都会有热点。
  第一年(2003年),我做的重要工作是解读秦晖教授提出的“黄宗羲定律”,当时温家宝还是副总理到湖北团,就说到农民的负担要减轻,要走出“黄宗羲定律”的怪圈,之后《中国青年报》请问我做“中青在线”的节目,相当于现在的“微访谈”,当时他问我(温)家宝同志在湖北团提到的“黄宗羲定律”是什么,正好我是学财政史的,我就跟他说明末清初的黄宗羲讲过:越改革农民负担越重。我想为什么2005年会取消农业税,应该就是温总理一直在研究秦晖教授的文章,因为我在秦晖教授家中看到温总理70~80字的批示,谈到一定要走出怪圈。所以到2005年免除700亿的农业税,让我们大吃一惊。所以我认为2003年对秦晖教授提出“黄宗羲定律”的解读还是很有意义的,让大家重视,并推动了政策的变化。
  2004年我开始谈车改,今年谈“三公入刑、罢官”,这些问题都非常尖锐,因为我明年不一定能来,“三公问题”可能就不会再在人代会上提了,只有在政协会议中能听到,那就是非官员范畴了,所以我借这个机会最后发出一声呐喊。能从2004年到现在,能以官员身份谈“三公改革”应该是我这辈子做的最重要的事情。
  2005年农业税;2007年中部崛起、参与义务教育免费提案;2008年骑自行车,引起争论,我在博客上振臂一呼,引起高度关注;2009年提出武汉新区的建设与发展;2010年我提出建立“国家级商贸区”建议。
  我认为中国需要三个区:国家级高新区、国家开发级、国家级商贸区。有了商贸区以后,中国的流通会形成良好的氛围,真正的成为现代服务业。在2011年两会结束时传来了好消息,义乌获得了国际贸易试点城市。而国际贸易试点城市有八大政策优势,其中就有一个县可以享受到一个省所享有的商品检疫、海关权力。所以今年我将提出在已有基础上,会把范围继续拓展为:何谓“国家级商贸区”,就是国际贸易试点城市加上国内贸易试点城市。例如武汉的汉口北市场就是面向国内贸易市场,这也契合国家正在提的流通领域的改革。流通企业创办对土地的需求与工业是不一样的,工业给100、200亩就能做起来,商贸物流企业则会显不足,商贸物流企业需要特殊的支持,如供电、税收政策的扶持,周边交通设施的建设。2010~2012年,我会连续提“国家级商贸区”。
  最有影响的就是去年、今年“车改”都进入了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除上述事务外,我还参与了今年校车、营养午餐、农村学生寄宿学校等提案,这些都是去年全年的热点,我也在微博上一直不断去讲。当代表很有意思的地方就是用一年的时间去观察老百姓的需求,用15天的时间表达出来,这是代表最大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