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公众账号

您现在的位置:紫荆专稿 > 紫荆访谈 > 正文

文化振兴应该首先建设文化生态环境:访池莉
2015-02-15 22:05:56      来源:紫荆网 记者 高丽君 祖民 北京两会报道       分享:

 紫荆记者:您作为武汉市文联主席,作为人大代表,对湖北提出中三角概念,中三角集群建设,是个经济问题,但是实际上长江中游这三、四个...
紫荆记者:
  您作为武汉市文联主席,作为人大代表,对湖北提出“中三角”概念,“中三角”集群建设,是个经济问题,但是实际上长江中游这三、四个省份:湖南、江西、安徽、湖北,文化资源最为丰富。您怎么看待这几个省的文化产业,或者说文化资源上的优势,他们在未来发展中能够起到助推的作用。
  池莉代表:
  我个人作为湖北、武汉的作家,我半生都认为长江流域的文化是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黄河、长江流域象征着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实际中华文化的繁荣、进步是体现在长江文化,尤其是楚国(楚王朝800年),因此最好的诗歌、最好的音乐、最好的绘画、最好的青铜器(编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古琴曲全在武汉地区;最好的诗歌:李白、孟浩然等所有的大诗人都在黄鹤楼留下来最好的诗歌作品,包括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所以实际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比较代表城市、靠近城市意味、更繁荣体现是在长江文化。
  我一直对我所在的地方充满着感情、充满着信心。虽然外界的认定会有各种各样的不一致,历史学家谈考古等。我们说的是,对于人类文化文明的摇篮和发展,从感情、历史事实、风俗习惯、已经留存的所有文化产品上都更为贴近,并以武汉为塔尖。关键是楚王朝以及后期的张之洞,虽然相隔年代不一样,从近代张之洞时期直至改革开放时期,最好的都是“汉阳造”。
  从冷兵器到火器,是历史的飞跃,也是文化的飞跃。辛亥革命看起来是一场革命,事实上是文化博弈的结果,任何流血的背后都是文化支撑,将来覆盖的结果也由文化体现。因此从历史上到今天,我个人乐意写这个地方的小说,是因为这是一个太好的,从血缘上、感情上,能感知其存在的地方,因此到现在提出“中三角”、武汉中心城市,我会在经济的角度更支持武汉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太大的城市像联邦,而不是单元,中部应该有个独立的中心城市作为单元存在,我觉得武汉市成为国家中部的中心城市非常有必要。由武汉为首,形成三角联邦,我觉得是很好的一种概念。当我们终于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去年湖北的力度非常大,现在开始做产业。我们目前的思路还是从经济结构上进入文化,因此体现为文化产业、文化设施,以及一些和产品、经济有关的设计,我认为下一步应该有非常科学和正面的内容设计,以我们真正的贴近各阶层人民的文化形式,和强有力的文化内容。
  紫荆记者:
  您刚才说的文化内容的设计是指的老百姓需求,还是指的依据湖北、武汉本身的文化资源和文化特性,政府能做到的事情。您说的内容设计是政府能够提供的方式所决定,还是人民群众,比如说湖北老百姓熟悉的“楚剧”以及其它带有湖北特色地域文化具体承载形式的概念。
  池莉代表:
  我指的是政府,在中国没有政府想做而做不强大的。湖北省政府应该做并意识到这个内容,内容是整个文化的复兴,从阅读、文学、诗歌、电影、电视,乃至于日常的市区生活、衣食住行的文化元素,政府要强有力的给予其内容上的确定,这个确定就要求政府请专家。、
  比如要让专家有自由的创作,有自由的思想,有自由的研究、有自由的出版,可以相对,可以慢慢来,但一定要启动真正文化内容产品的出现,真正好的文化产品不是靠产业批量生产出来的,一定是个性化的,是个人的,是某一首诗、是某一本小说、某一部电影,某一部戏剧。
  不是说老百姓今天想看戏我就演一场戏,应该反过来,首先应从专家入手,但目前精英专家群体没有出现,我们会组织宣传部去做一个宣传产品或产业,但我指的不是这个,虽然这个该做,需要做,政府乃至于整个中国都应该去支持一个强有力的(精英专家群体的出现)。我个人认为,武汉应该在新一轮的文化复兴中应该成为超越沿海、超越其他城市,甚至北京的中心,虽然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但是真正的民间文化及其底蕴是在长江流域。
  真正能够恢复焕发本民族文化生命力的文化元素,应该藉此时机终于能解放出来、焕发出来,说出来、写出来、出版出来,再由政府设计、出资支持。不同社会阶层需要不同文化形式,需要根据不同阶层提供对应其需求的文化产品。我们的专家应该发掘中国历史上所有好的文化碎片,提炼出来、出版出来、解说出来。分析、析别出来给不同阶层。经过三十多年的经济发展,文化出现了显而易见的滑坡,以致影响到最普通的日常生活的理念,为人处世的观念。
  真正进入多元化,而不是二元对立。政府主力于集约化推进,但专家个人要有充分的自由,全心沉浸于文化的恢复以及文化的繁荣,真正拿出好的东西给需要的人群,政府必要时给予覆盖与推进,这样才可能出现真正的转机。否则将面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碎片化,分解、瓦解直至湮没。而这关系到民族的生死存亡。
  紫荆记者:
  您的小说也有很多的译本,流传到海外,那么您认为我们国家文化软实力向海外推广的时候,比如孔子学院、各种剧目的演出,包括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走向海外,最重要的元素在哪?着眼点应该怎样考虑?您是否认为应用中国的内容,但要用西方人能够接受的形式去表现?还是坚持中国民族的、传统的、特色的定位、定义,不用过于顾忌西方人的理解习惯?您如何看待这两者之间的平衡?
  池莉代表:
  从大的方面讲,中国当代艺术、文化、文学在国外接受率并不高,海外谈到中国会很自然的想到孔子及几千年前的中国文化。我个人在法国很好的翻译,并有着稳固的读者群,以每年以一至两本书的速度出版,十几年来已出版近二十本书。我曾反过来观察法国人,我的读者群会朗诵、讨论、分析我的作品,陶醉其中,把我放在一旁,甚至晚上到十二点都忘记进餐。巴黎的剧院还改编过我的一本小说,拿小说当剧本,场场爆满,都预约演出。他们(法国人)曾这样回答我:“人类确实有普世的价值观,中国人与法国人在某些普世的文化基因点上是一样的,人类情怀是共通的”,人类对真善美的向往是共通的并且是永远的,对于假恶丑的这种唾弃和职责也是共通也是永恒的。所以全世界人类的共通永恒的事物很多,同时也是多元的,仅仅是语言的障碍。通过好的翻译(我的作品)能让他们(法国人)体会到对中国人本身的认知、辨析以及展示,能体会到中国的生命与他们一样存在的疼痛与甜蜜。还有一个在西伯利亚核电站工作的法国人,他读到我的《烦恼人生》(讲述产业工人的故事)热泪盈眶,认为那里面描述的就是自己,被当作枕边书,受到生命的鼓舞。所以有此可见,不存在中国式、外国式的区别,有也可能仅仅是形式。
  紫荆记者:
  文化环节,例如比尔波特《空谷幽兰》由指定的翻译,营造了一个中国人愿意接受的宗教气氛,我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您的作品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出版商、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翻译团队,就能够把的文化、作品介绍给法国人。
  池莉代表:
  我也注意到国内的一些作家选择了一些很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比如说乡土、红灯笼,一些意向性的,我没有。我的写作排出意识生活形态,不要标语口号进入文学作品,不要用身份限制。我的作品一定是生命本质先出去,而不是形式先出去。形式会阻碍翻译的沟通、心灵的沟通。我认为人类真的是一家,如同《圣经》、《金刚经》,能感动、震撼人类心灵的一定是最本源的东西,若刻意加附一些元素反而可能成为阻碍。
  紫荆记者:
  最后一个问题:由于您身份特殊,既是知名作家、也是人大代表,同时还是政府顾问,结合您对湖北或武汉的文化未来的发展走向或者产业化方向的判断,以及您刚才谈到希望政府组织提供内容的问题,那么您具体对本地文化工作者,作家、诗人、电影工作者、动漫公司及一切能将文化承载为文化符号表达的人群有怎样的期待?与北京、上海的文化氛围相较,您期待湖北、武汉以及武汉城市圈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气氛?武汉本地也有一些文化名家,但若要成为文化资源的大城市,具有强烈文化影响力并能辐射其他省份、甚至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还有一定的距离,这是什么原因?文化思维方式有问题吗?
  池莉代表:
  我对其它文化形式了解不多,戏剧、话剧可能稍逊,但我认为武汉在文学、绘画方面并不比其它任何一个城市差。演艺类如影视、戏剧可能优势集中于上海、北京,因为这需要大量的财力去支撑,需要各色人等的碰撞,武汉不具备此类优势。而创作型的,需要沉淀时间长,更为厚重的文化形式,武汉不仅历史上就十分辉煌,现在也具有较强实力。我对湖北武汉充满信心。
  另外,武汉湖北的文化不一定都由本地人来做,文化关键是人,而不是哪里人。“择良木而栖”,如果本地政府愿意以容纳多元化的胸怀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愿意给予自由的创作环境(思想自由、生存自由等),全国乃至世界顶尖的人才就会愿意扎根在这里从事文化生产,激情可以迸发,思想就能活跃,其效果就会显著,其成果无可限量。所以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中,我们国家及省市政府下一步要实质性做的内容就是文化生态环境的匹配,生态环境好生产立刻就好。从历史看,文化繁荣期都是自由时期,文化人会自动选择生态环境好的地方。也许一个人固定在一个地方去创作,可以形成一个流派,但是文化生态环境好了,各地的人才都能汇聚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