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公众账号

您现在的位置:文史 > 正文

天门石家河遗址出土240余件史前玉器 改写对玉文化认识
2015-12-20 14:01:34      来源:荆楚网       分享:

     图为:刚出土的连体双人头像玉玦。(视界网 余乐 摄)

  湖北日报讯(记者海冰)沉寂20余年的天门石家河遗址考古,有了重大新发现!昨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纪念石家河遗址考古60年学术研讨会上正式对外披露,该遗址近日出土240余件距今4000多年的精美玉器,专家认为代表当时中国乃至东亚琢玉技艺最高水平,并且改写对中国玉文化的认识。

  石家河遗址是我国长江中游地区迄今发现分布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2014年起,考古工作者时隔20余年后重启石家河遗址考古,在石家河古城中心区域的谭家岭遗址寻找建筑遗迹时,于今年11月底至12月初,意外从高等级墓葬区5个瓮棺中发现了这些玉器。

  记者看到,这批玉器类型丰富,有玉佩、玉铖、玉如意、玉管等,造型别致,生动逼真,有大耳环玉人、连体双人头像、鬼脸座双头鹰等。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评价称,这次发现的玉器数量之多让人惊喜,工艺水平之高超令人震撼。圆雕、透雕等技艺,较良渚文化的平面雕刻有很大进步,代表当时中国乃至东亚范围内琢玉技艺的最高水平。此外,此前在山西、山东等地高等级墓葬中零星出土有这类文化面貌的玉器,并不知来自何处。这次石家河遗址还发现有玉料、半成品等,可推测那些玉器应是来自江汉平原的制品。

  王巍还称,此前学界认为史前玉器有两个高峰,一是辽宁的红山文化,一是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现在看来,长江中游江汉平原应该说是一个顶峰,在夏王朝建立之前已有高度发达的玉器。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写了对中国玉文化包括玉器制作、使用乃至玉礼器的认识。

  专家云集天门探讨石家河遗址

  代表长江中游史前文化最高水平,在华夏文明史上占重要地位

  

  图为:石家河遗址出土的距今4000多年的精美玉器。(视界网余乐 摄)

  (记者海冰)昨日,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天门市文广新局主办的纪念石家河遗址考古60年学术研讨会上,专家称,作为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核心部位的典型遗址,石家河遗址群代表了这一区域史前文化发展最高水平。

  石家河遗址位于天门市石河镇,东南距市区约16公里。1954年底,在配合水渠工程考古调查时,我省考古界前辈王劲等人发现了石家河新石器时代遗址群。该遗址群总占地面积约8平方公里,中心区的石家河古城是我国目前发现的长江流域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时代古城。

  昨日,考古界专家围绕石家河遗址及长江中游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国考古学会原理事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张忠培发言称,石家河遗址是石家河文化据以命名的遗址,先后经历油子岭文化、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阶段,这一谱系的考古学文化为开发长江中游地区作出了最重要贡献,其文化影响波及长江上下游和黄河中下游。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朱俊英等人称,迄今所见,长江中游地区发现和确认的史前城址共17座,其中,分布在湖北地区的史前城址有15处之多。石家河遗址群是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核心部位的典型遗址,代表了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其内涵丰富,遗存保存较好。具体表现为,出现了大型城邑、建筑遗迹及大型祭祀场所,许多出土陶器有刻画符号,可视为是汉字起源的前期阶段,另出土了大量精美玉器及铜器残片。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称,以石家河遗址为代表的长江中游地区,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印信台遗址发现罕见史前大型祭祀场所

  (记者海冰)昨日,天门石家河遗址考古工地传出喜讯,在石家河印信台遗址发现祭台及大量祭祀用套缸,考古工作者初步分析为罕见史前大型祭祀场所。

  印信台遗址位于天门石家河古城西护城河西侧,发掘面积1175平方米,主要遗迹有黄土台基、陶缸遗迹等。记者现场看到,发掘区域发现多处套缸遗迹,大量陶缸口底相接、套在一起,部分缸体上有刻划符号,最长一处套缸遗迹有三四米长。

  考古工作者初步分析,这是一处新石器时期石家河文化阶段的大型祭祀场所,距今约4300年左右。“出土套缸数量之多,密集程度之高,与祭台关联度之强,在此前发现的史前祭祀遗址中很少见。”本次考古总领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孟华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