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公众账号

您现在的位置:专栏 > 正文

林毅夫:中国奇迹还可持续
2015-01-09 17:07:25      来源:支点       分享:

核心提示:未来10多年,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是有可能的。这个潜力的发挥需要有“有效的市场”以按照比较优势发展经济、充分利用后发优势,也要有“有为的政府”,以克服技术创新、产业升级过程中必然伴随的外部性和协调问题。


 

 

林毅夫:世界银行前高级副行长、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

姚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

张维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宋国青: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雷鼎鸣: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下行的压力依旧存在。中国经济未来能否维持7%以上的中高速增长,依旧是新的一年值得关注的热点问题。

在此,我们借《中国的奇迹》出版二十周年研讨会上经济学家们的发言与讨论,来展望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向。

 

高增长来自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后发优势

 

姚洋:林毅夫、蔡昉、李周老师在20年前出版了《中国的奇迹》这本书,这本书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过去20多年间,书中很多理论和预测都得到实践的检验。它从理论层面提出来一个解释中国前30年,还有后期经济增长的一个框架。这些理论大家都比较熟悉,对于赶超战略为什么失败、改革开放30年为什么取得成功,给出了回答,最重要的还是采取了比较优势这种发展战略。

这本书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非常大,也引起了很多的争论。林老师在20年间也不断地完善这本书的内容,特别是在世行工作期间,又重新提出产业政策的问题,以及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的问题,引起了国际经济学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学界的讨论。

林毅夫:在有很多制度与政策扭曲的状况下,中国为什么在1979-1993年的15年间取得年均9.68%增长率的傲人成绩后,还能再维持20年年均9.82%的高速增长?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我主张回归到增长的本质。

经济增长的本质是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而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源自技术不断创新和产业不断升级。发达国家的技术和产业都处于世界前沿,所以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依赖于自身发明,具有投入大、风险高的特点。

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都有成熟的方案作为参考,成本和风险可以比发达国家低得多,具有后发优势,可以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速度上比发达国家快,经济增速可以比发达国家高。中国在过去35年持续增长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充分利用了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方面的后发优势。

在1979年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后发优势一直存在,但为什么之前不能取得同样的经济增长?这与中国的发展战略有关。中国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提出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希望在最前沿的技术和产业领域与发达国家一较高低,放弃了利用后发优势。

此外,优先发展的重工业是资本密集且技术先进的现代化大产业,不符合当时我国的比较优势,在开放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没有自生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维持这些先进产业中企业的持续经营,政府就必须不断给予各种保护补贴,采取价格扭曲和市场干预等方式,造成资源从有竞争力的、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错误配置到没有竞争力的、没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可见,在不当的发展战略下,即使存在后发优势,经济发展的绩效仍然较低。

 

未来增长要靠“有效的市场、有为的政府”

 

林毅夫:为什么中国在经济增长很好的情况下还存在许多经济社会问题,如收入分配不公、腐败问题、环境问题?我认为有的问题与双轨制渐进转型有关,有的问题与经济发展阶段有关。

收入分配不公和腐败问题则与转型有关。双轨制转型虽能维持稳定和高速增长,但代价就是收入分配不公和腐败。比如金融体系较多服务于大型企业,农户和小微企业面临融资难,发展比较慢。大型企业获得资金的成本较低,相当于得到补贴。

除了上述金融结构问题,资源税费偏低以及垄断都会引发收入分配问题,相伴而生的经济租金也会导致腐败的出现。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是低收入国家,当时违反比较优势的企业没有自生能力,这些扭曲所形成的保护及补贴是“雪中送炭”;目前我国是中高收入国家,许多原来不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已经变为符合比较优势,如果再进行保护及补贴,就变成了“锦上添花”,对维持经济稳定没有帮助,造成的只是收入分配和腐败问题的恶化。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目的就是要消除各种扭曲,取消保护及补贴。改革落实后,收入分配和腐败问题能够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环境问题则主要与发展阶段有关。在以农业和服务业为主的阶段,能源使用和排放的密度低,通常环境比较好。但在制造业为主的阶段,能源使用和排放的密度高,环境会较差。如果中国经济能够继续发展,进入高收入阶段,环境问题就会改善。

中国继续维持中高速增长的可能性是否存在?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要回归到中国是否仍有后发优势。衡量后发优势最好的指标,是看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收入水平跟发达国家的差距有多少,因为,人均收入水平决定于平均劳动力水平,后者则反映平均的技术和产业水平。

在2008年,中国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收入水平仅为美国的21%。根据日本、新加坡、韩国在同一水平的发展经验,可以判断中国从2008年开始仍有20年平均每年8%的增长潜力。

这个潜力的发挥需要有“有效的市场”以按照比较优势发展经济、充分利用后发优势,也要有“有为的政府”,以克服技术创新、产业升级过程中必然伴随的外部性和协调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全面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主张市场在资源配置上起决定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有效的市场、有为的政府”打下了基础,也为充分利用后发优势的潜力创造了条件。我想中国未来维持中高速的增长是有可能的。

其他发展中国家有没有可能像中国一样取得高增长?从经济发展绩效来看,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两百多个发展中国家中的绝大多数一直深陷低收入陷阱和中等收入陷阱。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抓住经济增长的本质,不能实现技术的不断创新和产业的不断升级。如果一个发展中国家能够按照比较优势去发展,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同时在经济转型中实事求是,我相信任何发展中国家都可以维持数十年每年8%或更高的增长,缩小跟发达国家的差距。

 

应谦逊地对待已经取得的成就

 

张维迎:我认为人类历史上真正的经济增长奇迹,应该是英国和美国。英国从一个边陲的岛国变成人类现代文明的引领者,当然最重要的是其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的现代化。在南北战争之前,美国是一个农业国家,80%以上的人口都在农村。到了1890年,美国已经成为第一大工业国,工业产量超过德国和法国之和。从30年来比较,美国南北战争之后30年,中国改革开放30年,哪一个算是奇迹。

我们看一下,后发优势的国家,在取得经济增长奇迹的同时,都探索出了重要的技术,这些技术为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比如英国产业革命期间创造的蒸汽机技术,美国在电器以及汽车技术其他方面取得长足发展。中国过去30年经济高速增长,我们在技术上为人类创造了什么?这正是我担心的事,我们应谦逊对待我们取得的成就,否则我们可能走向反面。

宋国青:现在大家都在讲中国的奇迹和增长的奇迹,持悲观看法的也有很多人。我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中国的奇迹,比方说货币增长的速度,这在世界上可能也是奇迹,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中国过去30年没有发生过很系统性的金融危机。如果加快金融改革步伐,特别是加大股权融资力度,那么保持中国经济未来10年持续中高速增长应当没有问题。

雷鼎鸣:对于未来30年的推算,我们有不同的假设,乐观的情况怎么样,没有乐观的情况怎么样。从乐观上讲,假若投资量占比维持现有水平,劳动力不增长,中国未来20年或者30年的平均年增长率将达到9.22%,到2042年,GDP是2013年的12.9倍;稍微悲观的是,投资比率还是占GDP的48.3%,但TFP(全要素生产率)完全停顿,到2042年,GDP是2013年的3.29倍。不过即使再悲观的预测,中国仍然可以跨过中等收入陷阱。(支点杂志2015年1月刊)

(本文根据专家发言整理,其中林毅夫教授发言由智琨整理、唐杰修订并经林毅夫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