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公众账号

您现在的位置:论坛 > 正文

也论武汉、广东桥梁那些事
2014-12-08 14:14:21      来源:南方网       分享:

近日,一篇题为《一个武汉,打败广东》的文章在南方论坛被疯狂热议,这篇3000余字的文章,以桥梁建设为例,对比分析了近20年来,武汉和广东两地,在过江交通的发展历程。其中有对武汉的赞赏,也有对促进广东交通建设的殷切之情和拳拳之心。
 
  本人也曾武汉本硕加工作8载,如今也在广州近8年。对于本文的比较对象——武汉,广东应该有所了解,直抒胸臆几句。
 
  首先,我觉得这个比较对象有些问题,一个是一个城市局域的长江段;一个是一个省域的局域的珠江段;哪怕比较整个长江,或整个珠江流域,我觉得意义不大,科学性值得商榷。武汉境内很多桥,和珠江河口一座桥,觉得莫名。直观上,似乎,武汉境内多少桥,广州境内多少桥,更合理一些?其实也不一定更合理?武汉境内的长江跨度很大,广州境内的珠江则相对小,至于水深、水的流动性等水文指标,我更加不了解。因为这样的比较有较大的瑕疵,结论也就很奇怪,啥叫“一个武汉,打败了广东”?
 
  相比于作者的假设(桥梁对于现有交通状况巨大的改善作用,跨江桥梁越多越好),我觉得更需要关注的关键是也地理与空间问题,即在哪里建桥?在一个城市内部行政范围建桥,和在一个跨越几座城市行政边界建桥,当然不一样。建桥的资金从何而来?建桥的审批单位是谁?建设方是谁?建桥对于城市本身,更重要的,对于城市所在区域的城市体系的影响尤其是差异化的影响?是否改变区域空间的经济和社会和政治格局(版图)?我的基本判断,无论在哪里建桥,都一定是一个需要综合考虑城市内部、以及外部区域的格局关系问题,有些问题,或许不止于城市,还牵扯到省、甚至国家发改委等上级部门。尤其是在珠江口地区,港-深-广沿线一直是港深经贸的主要通道,如果在珠江口建桥,广州势必边缘化,尤其在扩大内需,港深竭力进军内陆腹地市场的情势下。同样,即使建桥,关于登陆点的设置,以粤港澳大桥为例,各位都知道,一直备受争议。一言蔽之,一座桥梁的建设,一定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事件,和一个交通改善的具象事件,而是折射一系列多元复杂的区域政治经济社会关系的解构与重构(几年前,我在南方网博客频道发表过一篇类似的博文,可惜现在找不到了)。
 
  我没有反对增加珠江口桥梁的意思,但似乎如下是一些客观事实:1、 珠江口的基底的地形和地貌和平稳性是不是很适合建桥?是不是相对武汉更潮汐?波动性大很多?由此导致建桥成本大很多很多?2、 珠江口所在区域各城市的机场、高铁、高速等四通八达,是不是一定程度对桥梁形成替代效应?3 、建桥一定缓解交通?为何一定要把建桥和汽车保有量联系在一起?为何鼓励更多的桥梁,为的是迎合更多的汽车?桥梁多了,交通看似不堵了,会不会引致更多的汽车?如果珠三角成为一个汽车的世界,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呢?桥梁越多,对珠江河岸的破坏会不会越大?总之,对于桥梁这类型巨大的人造工程,尤其对于生态环境脆弱、复杂汇集的珠江口而言,是不是应该更谨慎一些呢?不巧今天刚好在微信里看到我敬仰的一位中大李立勋老师讲演,题目是“规划的江湖”,其主义是对于当下大量遍存的与自然物对立的人造物(景观)的一种严肃批判与反思。是不是,桥梁,应该也是典型的人造物,尤其对于珠江口而言。
 
  故而,我以为,桥为谁建?谁授权?谁有最终的决定权?谁受益?谁受损?谁受益最多?其次?最小?谁受损最多?其次?最小?围绕桥梁建设的各城市主体的博弈关系?组合关系的重组?对未来区域城市体系的旧格局的消解?新的格局的形成?
 
  但这不影响作者围绕此问题而引申出来的一个重要结论:珠三角各城市的一体化进程,任重道远!长期以来,珠三角的产业同构备受病诟,与长三角相比,珠三角拥有更加复杂多层次的区域关系,核心原因在于多足鼎立,各自割据,谁也不服谁,协调难度大,缺乏上海作为区域龙头老大的绝对优势地位;堪入了港澳等关系,需要中央协调。

  未来,个人觉得,珠三角一体化是大势所趋,各城市应该树立发展共同体的概念,增强城市对区域的担当意识,从大局着眼去支持一些跨城市、跨区域项目。广州、深圳、香港等都应该向上海学习,摒弃过去太过务实,所谓“闷声发财”的做法。珠三角各城市今后的发展应该更有远见,要具有国际和全球眼光,要站在人类发展历史长河中审视自身。这方面,上海的城市定位中有一句话,“将上海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相适应、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建成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可以清晰看出,上海城市发展定位具有明显的国家战略导向和国际化前瞻性思维,体现了区域合作本质和区域担当角色。上海首先是中国的上海,上海始终代表中国最高水平参与国际竞争,这样的主动的“国家关联”与“国家担当”,无疑会赢得来自中央更多的政策及其他倾斜。而以广州为代表的珠三角城市的发展思维倾向于,你要我做什么可以,但你得首先给我政策。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界定方面,一主动、一被动,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