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公众账号

您现在的位置:香港 > 正文

紫荆杂志专稿:斯人已逝 风范长存——深切悼念紫荆杂志社首任社长黄祖民先生
2016-08-08 11:03:29      来源:紫荆杂志 本刊编辑部       分享:

文|本刊编辑部


1964年,黄祖民(后排左二)陪同周恩来总理访问巴基斯坦

2016年7月6日凌晨,紫荆杂志社首任社长、总编辑黄祖民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紫荆杂志社全体同仁怀着无比悲恸的心情,深切悼念这位尊敬的新闻前辈。

 

曾担任刘少奇周恩来随访记者
 

7月10日上午,黄祖民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主任张晓明、副主任黄兰发分别送花圈表示哀悼。中联办人事部部长杜业栋、中联办北京办事处主任谭虹,以及黄祖民生前亲朋好友百余人参加了告别仪式。

黄祖民系广东中山人,1928年3月出生,1949年2月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后供职于团中央和新华社,曾任新华社香港分社副主编。1988年4月在原新华社香港分社宣传部工作。1990年9月,黄祖民任紫荆杂志社首任社长兼总编辑,负责《紫荆》杂志的具体创办工作,并于1992年9月离休。

黄祖民一生兢兢业业、扎实工作,在不同岗位上辛勤奋斗、无私奉献。黄祖民先生曾担任刘少奇主席、周恩来总理出访随团记者和亚非会议记者,负责过中印、中越边境冲突的报道。

黄祖民先生克尽职守,作风严谨,深入细致,注重工作成效。他清正廉洁,生活简朴,对家属子女严格要求。他团结同事,关爱后辈,深受大家的尊敬和拥戴。
 

不惧艰难创刊《紫荆》
 

2015年,正值紫荆杂志社创刊25周年之际,为详细了解本刊的初创情况,我社记者曾于去年8月登门拜访了黄祖民先生。彼时,他精神矍铄、神采奕奕,忆起25年前的往事,思路依旧清晰。

黄祖民说,1990年紫荆杂志创刊之时,包括他在内编辑记者5人,加上两个财务人员,仅有7人。在湾仔道租的一间屋里,摆上几张桌子,大家伙就开始工作起来。

杂志初创时期,大家经验不足,从收集稿子、采访编辑到校对、印刷,一个月内要保证完成全部工作,七个人干起来相当辛苦。“我们当时最怕的是什么?脱期出不了。出刊后又担心读者是否喜欢我们的文章。”黄祖民介绍说,每一期杂志十万字,全部都是以笔写作和修改,还要校对好几遍,所以每月刊物完成时全社同仁都极其劳累。回忆起紫荆杂志创刊时的艰辛,他感慨道:“人是少一点,辛苦是辛苦一点,但是在各方面的帮助下我们咬着牙撑过来了。并且,杂志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读者,赢得读者喜爱,辛苦是值得的。”

在创刊号上,刊有对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的专访,刊有时任《上海市长朱镕基谈浦东开发与香港经济的关系》的专访文章,刊有安子介署名文章《纵横七千里 古今五千年 》、钱三强署名文章《中国原子核科学发展的片段回忆》、孙道临《我为什么想拍〈三国演义〉》 等等。从这些闪光的名字中,可见时任紫荆杂志社社长、总编辑的黄祖民作出了多大的努力。


2007年1月26日,黄祖民(左二)陪同兄长黄苗子(左三)在香港探望饶宗颐教授

在担任紫荆杂志社社长期间,黄祖民积极履职尽责,广泛联系香港各界爱国爱港人士,以紫荆杂志为平台,在解读中央对港澳方针政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离休后,他仍然关心香港回归工作和“一国两制”事业的发展,力所能及地为香港工作出谋划策。25年后再翻看《紫荆》新刊,这位创始者曾深深感叹:“在香港办这么一个刊物,并且还要办好、办出特色,确实很不容易。转眼创刊25年了,希望紫荆杂志社越来越茁壮吧。”令黄祖民深感欣慰的是,现在《紫荆》杂志的内容、发行、印刷质量,较以往已是天壤之别,展现出新形势下的新气象。

 

正是在黄祖民等前辈不惧艰难、开疆拓土的奋斗和拼搏下,25年来,紫荆杂志社越办越好,已经发展壮大成为拥有《紫荆》主刊、《紫荆论坛》、《紫荆养生》和紫荆网、紫荆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多媒体融合的现代传媒集团。
 

出身书香门第世家
 

黄祖民祖籍中山石岐长洲,他的身后是一个更为显赫的书香门第世家。其祖父黄绍昌,1885年中举人,张之洞辟广雅书院,参与其事,主持史学院分校,旋主讲丰山书院。平生于诗词文外,雅好收藏书画古钱。与人合编《香山诗略》传世。

父亲黄冷观,十七岁补博士弟子员,十八岁就读师范,后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倡导革命。黄冷观是香山第一份报纸《香山旬报》的创办者之一,兼任中山长洲小学校长,又设工艺传习所。他在报上严斥袁世凯称帝,招致狱灾,后移居香港,依然热衷办报、办学,长期笔耕。

1991年,黄祖民在紫荆杂志社举办的“锦绣中华”活动中抽奖

黄祖民曾记起小时候,父亲每天早上三四点起来,用毛笔写小说,不打草稿。他甚至同时写三四种小说,就拿个大本子记着,这本小说有什么角色,写到什么地方,什么情节。黄父对黄氏子女的身教重于言教,他又办学校又办报纸又写文章,以对文化事业的不懈追求和废寝忘食的投入,潜移默化地感染和教育着后辈。

 

黄祖民认为,黄家三代人跟中山文化渊源很深。在中山长洲的狮山公园主入口有一副对联:“卿云临禹域,烟雨润长洲”。这是黄祖民当年应征的对联。对联的意思是,国家祥瑞,故乡也得到润泽。这对联所体现的家国情怀,包含了黄祖民另一首咏故乡的诗中所说“大我存小我,乡光有国光”之意。

从祖父黄绍昌到父亲黄冷观,再到哥哥黄苗子,黄家三代成就了香山家族史上的一段传奇。

黄祖民的姐姐黄宝群则培养出了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律政司司长、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基本法委员会副主任梁爱诗,成为又一段佳话。
 

不妨长作书斋虫
 

从紫荆杂志社离休后,黄祖民从香港回到北京生活,开始从事歌剧剧本翻译工作。自1995年到2003年8年间,他和夫人顾以仁(原中国驻日内瓦联合国机构副代表)一起译出了28部剧本,40多万字。他还曾在网络开通博客专栏,或评1997年后的香港,或谈贝多芬的音乐,或写老年人的养生……

“老夫犹是小顽童,叱咤风云咫尺中,玩尽电游三百种,不妨长作书斋虫。”这是黄祖民先生在八十岁时写的自嘲小诗。从“上网虫”到“翻书匠”,从“小顽童”到“书斋虫”,一个勤奋、幽默、达观的老人无法不让人印象深刻。在黄祖民身上,既能看到其自小在书香门弟的熏染,又能观见其赤子之心的天性。

如今这位令人喜爱又敬佩的老人离我们仙逝而去,实在叫人叹息神伤。斯人已逝,风范长存。今人惟有以更大的责任和担当做好工作,以此纪念这位令人尊敬的长者。

(原文刊载于2016年8月号《紫荆》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