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公众账号

您现在的位置:资讯 > 正文

英雄信仰,让灯塔永远照耀民族心灵
2015-07-07 10:02:40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魏兵责任编辑:姚远       分享:

英雄信仰,让灯塔永远照耀民族心灵

——穿越战火硝烟走过70年的心灵对话

■本报记者 魏 兵

引 子

英雄,对于历史和未来,对于国家和民族,到底意味着什么?

1949年10月1日,响彻天安门广场的那个声音震撼了世界。毛主席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你可知道,此前一天——1949年9月30日,毛泽东带领他的战友们,为历史为未来,立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从雄关漫道、腥风血雨中走过来的中国共产党人深深懂得:如果没有这些英雄,中国人是站立不起来的!

整整65年后,首个国家“烈士纪念日”的号角又在这里响起,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与首都各界代表一起,向人民英雄默哀、献花、致敬。以国之名昭示:我们永远把英雄的旗帜高高举起!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马克思曾说:“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今天仰望英雄,洒下的不仅是热泪,还有很多、很多的思索……

一、哪里有民族的召唤,英雄就从哪里出发

对国家和民族来说,英雄史就是心灵史。如果丧失对英雄的记忆,我们的心灵就会在黑暗中迷失。

我们永远不能遗忘,从1840年开始的中华民族百年沉沦。

天安门曾经饱经屈辱,痛不忍睹!

日本朝日新闻社1938年1月11日发行的《支那事变画报》第十五辑中,有一幅照片扎人心窝:在天安门城楼上,日军悬挂起祝贺占领南京的标语……

而早在1900年,烧杀抢掠整整3日的列强军队,就大摇大摆地穿过这里,在中国的皇宫举行阅兵……直到49年后的开国大典,天安门的木梁上,还嵌着八国联军炮击城楼后没有爆炸的3发炮弹!

南京城曾经尸骨遍地,血流成河!

1937年12月18日的《纽约时报》头版,刊登着记者弗兰克·蒂尔曼·德丁从中国发回的稿件,标题是:《屠戮意味着占领南京——俘虏全部被杀》。而在同一天的《芝加哥论坛报》上,记者耶茨·麦克丹尼尔的记录更是锥心刺骨:“我对南京的最后印象——死亡的中国人,死亡的中国人,死亡的中国人……”

痛,又何止在1937年!“中国是带着首都被敌人攻占的耻辱进入到20世纪的”,邓小平曾这样痛说民族的苦难。

那个年月,多少中国人用滴血的心在思考:

100年间,为什么几乎所有列强都侵略中国?

100年间,为什么几乎所有抵御外敌入侵的战争,都以失败告终?

梁启超曾激愤而言:“敌无日不可以来,国无日不可以亡。数年之后,乡井不知谁氏之藩,眷属不知谁氏之奴,血肉不知谁氏之俎,魂魄不知谁氏之鬼。”字字犹如泣血!

四万万人的泱泱大国,为何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走到了濒临亡国灭种的境地?观之痛!思之更痛!

“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落后就要挨打!一个沉睡民族的心灵,谁来唤醒?!

“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庶我子子孙孙,或免奴隶于他族……识时贤者,能无责乎?”1895年,孙中山在《香港兴中会章程》中大声疾呼。

“冲决历史之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1916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如此慨言。这是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啼血呐喊,这是对中华民族英雄儿女的呼唤。

长夜如晦,屈辱如山,民族危难,英雄出发!斗争,流血,倒下,后来者继续前行……

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他们挺起胸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抗战之时,中国军队伤亡380万余人,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人。无数的英雄和先烈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今天当我们一次次唱响《义勇军进行曲》,千万不要忘记,那让你热血冲顶的旋律,正是当年英雄出发的号角。